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壶关东七里村——隐秘古寨堡,沧桑映古村

    信息发布者:心若相依
    2022-01-27 22:14:08   转载

    壶关东七里村——隐秘古寨堡,沧桑映古村


    《文化产业》 2020年07期 胡海涛


    古民居院落


    壶关县是长治市的东大门,位于长治市东南部,地处太行山东南段,东与河南省林州、辉县二市相连,西与长治市为邻,北与平顺县隔界,南与晋城市陵川县接壤。境内自然条件复杂,既有险峻奇秀的山峰,蜿蜒幽深的峡谷∶又有苍郁葱茂的山林,飞流直下的瀑布。就在这崇山峻岭之中,藏着无数古老的小山村,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晋庄镇东七里村就是其中之一。图片

    东七里村位于太行山腹地的一片山前台地上,偏远幽僻,在战乱年代是理想的避世所在。村子背靠的大山形似巨龙,前临深沟,地势险要。四周崇山峻岭,莽莽苍苍,小小村子藏在深山之内毫不起眼。东七里村成村较晚,明末才开始有规模,而且还和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有关。他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。在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中,有李世宏、李世龙兄弟二人。起义失败后,兄弟俩就近在这里寻觅僻静地方,挖窑盖房,由简而繁,逐步修建成了以李氏古堡为核心的寨堡式民居院落群。


    以李氏古堡为中心,东七里村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,人口发展到400多人。村子四周建有堑壕、城墙、烽火台、地道、山寨等防护体系,古堡西门外还有一片开阔场地为古练兵场,是李氏家族家兵的练武场。所有这一切,构成了长治地区非常少见的军事防御性村庄格局。


    沧桑历史,风云变幻。时光如流水带走了许多传奇,也带走了许多古建筑。如今,山梁上的城墙烽火台已不见踪迹,东西二山寨仅剩土堆,藏兵洞残存遗迹,保存最好的就是李氏古堡民居院落群,依稀可见当年的防御性功能,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古民居院落群,是研究太行山地古民居建筑特色的珍贵样本,独具魅力。图片

    神秘古堡,防御完备


    出长治市区往壶关县方向行驶,绕过县城,沿着县道晋伍线一路向东南而行,整个路程不足30公里。最后一段路,车子拐入大山之中,一路上坡,越升越高,直到看到了东七里村的路牌。然后就看到了山腰上的民居群落,藏在大山里的东七里村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

    村子正中心的圆形蓄水池最显眼,一汪碧水倒映着深秋的蓝天,水平如镜,澄净无比。东七里村很少在各种媒体上露面,所以很多人对这个村十分陌生,更别说村里的古堡民居群了。其实,东七里村和长治市区还有直接的联系。大家知道长治的环城水系“三河一渠”中有一条石子河,它的源头就来自东七里村前面的山谷。


    明朝末年,天下大乱,兵连祸结。参与李自成起义的李氏兄弟在起义失败后,找到了这一处山高谷深、交通闭塞、便于隐蔽的地方来安家落户。累世而居,逐渐修建起了一座集居住、防御为一体的寨堡式民居院落群。堡内现存最早的民居建于清朝顺治年间,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。图片

   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,我们一行实地探访了古堡。古堡就在蓄水池南边不远处,是一片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,青砖灰瓦、高墙大院,风貌特点明显迥异于周边的新建民居。这就是以李氏古堡为核心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。



    它包括李氏古堡核心院落以及古堡周边附属院落及练武场,为一个整体。它的建筑布局十分严谨而科学,功能完备。其中古堡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,为一条街两排房八座院格局。主街东西向,两侧辟堡门。街北是并列的四个窑楼四合院,一进院落,正北窑楼为主房,两侧各有三间配楼。四座窑楼院有暗门、暗道左右相通,还有两条石梯一条暗道可供上下,设计非常巧妙。这四个窑楼院是最早修筑的,装饰比较简单。

    主街南边是并排四座二进四合楼院,装饰比较讲究,档次也较高,修筑年代晚于窑楼院,四个院落之间也能相互连通。这算一排房。这样一条街两排房的院落群,全部由东西堡门进出。堡门为券洞形,内部设有两道门栓。大门一关,内外隔绝。东西堡门之内是李氏古堡核心建筑群。图片


    古堡东西出口处,还分别建有两座院落,是看家护院的家兵所住,院落内部也有地道与其他院落相连。在南边,还有一条比较宽的东西街,南侧是后期修建的四个一进四合院,全部坐南朝北。这算第三排院落。

    除此以外,在距离古堡较远的山梁上,还修建有城墙、烽火台等军事防御报警建筑;东西面的山丘上,分别建有山寨、藏兵洞等设施。现在部分设施还残存遗迹。

    在长治市范围内,像李氏古堡这样保存基本完好的防御性古堡很罕见,可以媲美晋城市的古堡建筑,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

    世代同居,礼义传家

    李氏古堡内,李氏一家世代共居,累代共爨,过着和谐稳定的大家族生活。据资料记载,最多时,李氏一家五世同堂,有百余人一起同爨共食。族内有家谱、家法、祠堂,还有共有的食堂、族田等家族共有财产,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族家庭生活模式。这样以家族血缘为纽带支撑起来的大家族,一方面是古代宗族制度使然,另一方面也是历代朝廷所倡导表彰的孝义重点,当时朝廷将累世同居的大家庭表彰为"义门"。典型的有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、宋朝义门陈十三世同居、元朝义门郑九世同居等。

    李氏古堡的建筑充分反映了这种宗族观念和礼制规范,在使用功能和位置布局上,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尊卑、长幼、孝悌等伦理观念。除了房屋建筑的布局之外,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在古堡内外各处大门的门匾上。

    李氏古堡东西大门上的门匾最为特殊。东边门匾是砖雕的“义路礼门”,西边门匾是砖雕的“西山气概”。这两处门匾大有含义,“义路礼门”,这是一个同义交错式的词语,其中义、礼意思相近,门、路意思相近,所以也可以看做“义门礼路”。并且“礼”和“李”谐音,既表明这古堡的主人是李氏家族,也表明李氏家族行为准则是儒家的礼仪之道,全家过着累世同居的“义门”生活。

    西边的门匾“西山气概”不常用,偶有所见。一般多用的是“东山气概”,来源于成语“东山再起”,是说东晋时的谢安,辞官隐居会稽东山,后又应召入朝,官至宰相的意思。而“东山气概”则来源于此,表达的是一种拥有实力的心胸和气势。此词语用在西门上也是可以的。不过李氏古堡西门上用少见的“西山气概”则有另外的解读:李世宏、李世龙兄弟祖籍湖北恩施,在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队伍之前,先参加的是张献忠的起义军队伍。张献忠后来建立大西国,年号大顺。李氏兄弟用此门匾表达的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的情怀,也暗含怀念大西国之义。

    这种解释听起来有些牵强,有人说,古堡内还有其他门匾题字可以佐证,比如“履信思顺”,本义是指“笃守信用、思念和顺,所以得到福报”,但也可以说,李氏兄弟思念“大顺政权”。

    这些过分解读的门匾暂且不管,其他门匾则有浓厚的儒家教化之意,比如:澹泊宁静、树德务滋、履中蹈和、景星庆云、荷天之休等等。无论是修身还是养德,无论祈福还是积善,全都脱不开儒家修齐治平那一整套理论体系,体现的是李氏一门的家风家教和家族生活理念。三百多年过去,仔细研读这些门匾,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儒家文化底蕴。

    布局紧凑,功能齐全

    李氏古堡东西门之间主街长度有160米,宽度不足3米。过去全部是青石铺砌,现在西半段依然保留原样,大块的青石表面光滑,可以想象昔日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。只不过如今少有人走,石缝中长满了青草,显得冷清。

    不过,这依然不能掩盖古堡院落群的宏大和气派。从占地面积上来说,核心古堡加上南边院落、东北方向和西出口附近的两处护卫院落以及练兵场,整个堡占地面积超过40亩。这些大大小小的院落,以堡内主街为中轴线分南北,构成了布局紧凑、疏密有致、空间划分合理的院落群。保留了大量清初民居建筑的原始形态信息,对研究太行山地寨堡式民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图片


    从建造年代看,堡内建筑按年代早晚从西向东、从北向南分布。体现在房屋的质量和装饰上,非常明显,街北西侧的窑楼院,修建最早,距今有370多年的历史,装饰简单,功能实用。南边的几座院落修建于清晚期,最晚的距今有150多年历史,装饰就比较豪华了,门窗各处都有比较精美的砖木石雕饰,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
    从空间功能上看,堡内建筑功能划分合理有序。除了暗门、暗道等非常突出的防御性之外,书房、账房、客房等功能性房屋也是一应俱全。这里面,值得留意的是古堡内还分布着12口古井,井深4米,口小底大,可容纳20立方水。另有一条特殊的排水暗道,位于西门北侧,暗道藏在一处巨大青石垒砌的墙体内,只留一个方口。推测是供窑洞顶部排水而用。

    站在古堡北边最高处向下俯瞰,一个巨大的立体棋盘式的民居建筑群呈现在眼前。一院院古老房屋静静地矗立在那里,连片青灰色的屋瓦透露出沧桑古朴的意味。每一院的房屋都围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天井,一个挨一个,整整齐齐的,像一个个多宝盒,储藏着古人的建筑智慧和生活气息。

    李氏古堡能够保存至今,得益于它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处。如今,这份难得的明清历史建筑遗存成为东七里村的宝贵财富。它蕴含的历史价值、文物价值、艺术价值、建筑美学价值、伦理价值等逐渐被世人所认可,神秘沧桑的古堡成为了东七里古村最靓丽的文化名片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